新浪体育


新浪体育

《健康之路》节目的叙事策略解析

日期:2019-12-26 18:14浏览次数:

(重庆大学 新闻学院,重庆 401331)

摘要:近年来随着国民健康意识的不断提升,健康传播类电视节目在传播严肃健康知识的同时,兼顾娱乐性,以故事化表述方式引入典型医案,消除了健康专业知识与普通民众之间的传播壁垒,得到了各界的高度评价。本文以央视《健康之路》电视节目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叙事学理论,讨论节目的叙事策略,对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进行阐述,旨在传播人文主义关怀,营造良好积极的医患关系氛围。

关键词:《健康之路》;叙事策略;人文关怀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9)12-0000-02

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是一档日播谈话类服务节目,自2011年改版后,在传播健康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强化了“贴近性”、“服务性”和“实用性”的栏目特色,用故事化的叙事方式传播专业的医学知识。英国小说家威廉·萨默塞特·毛姆曾说过:“听故事的愿望在人类身上同财产观念一样,是根深蒂固的。自有历史以来,人们就聚集在篝火旁或石井处听讲故事”[1]。故事化逐渐成为健康类节目叙事的发展趋势。笔者从叙事学的视角出发,探究节目的叙事策略。

一、丰富的叙事场景

《健康之路》融入了多重的叙事场景,如情景剧演绎、动画展示、现场实验以及特邀厨师现场制作养生佳肴等。根据M.J.波特的“场景功能模型”可知,不同的场景有着不同的功能或目的,这些情景推动或强化了叙事过程[2]。相较于专家单一的讲述健康故事,多场景的叙事有助于建立观众的视觉场景,补充了观众对于专家文本描述的理解空白,让节目更加形象立体生动。

例如在《前世今生话黄芪》一集中,为了说明黄芪“补气、消水肿、消创伤”三种主要功效,在专家讲解的同时,节目分别设置了三个不同的情景剧,由嘉宾演绎历史上黄芪这三种功效治疗了不同病痛的故事。在丰富了节目的内容的同时,加深了观众对于黄芪功效的认识与记忆。此外专家会借助道具和实验进行检测,用来佐证自己的观点。如在《看出来的健康危机》中,通过眼底照相机拍摄出来的图像,可以看到人体眼底的血管有没有明显的病变,从而判断是否患有如糖尿病等全身性的血管疾病。可视化的实验让观众有了直观的感知,增强了信服程度。

二、积极的观众互动

叙事不是故事的一种静态的呈现和反映过程,而是故事的讲述者与故事的接受者之间形成的一种动态的双向交流过程[3]。相较于同时期其他健康类电视节目中观众作为布景板的存在,《健康之路》更强调与观众的互动性。

在2011年节目改版的最初,每期节目有100名现场观众参加,他们在主持人提出问题后按下手中的表决器选择答案,所有问题都答对的观众可成为当期节目的“健康达人”[4]。节目过程中,主持人也会提出某个健康问题,邀请现场的观众或者嘉宾回答。而在近期的节目中,还增加了新的互动形式,如专家针对某一病痛对观众进行现场诊治。在《这样补肾,事半功倍》中,专家就根据现场观众所描述的症状,给出治疗的药方。而且有时观众并不局限在录影棚内,节目组会在网上发起问卷调查,让网友对健康问题做出回答。这样不仅获取更多的反馈,增强了线上线下的互动,还扩大了节目的影响力。在互动的过程中,观众作为叙事过程的参与者,完成了从受众到传者的模式转变,借助媒介表达自己的观点,加深了对健康问题的理解,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三、巧妙的悬念设置

悬念的设置增加了节目的戏剧性与可视性,是故事化叙事的关键因素,是吸引观众持续观看的动力之一。《健康之路》常常在节目的开头部分,由主持人针对某一现象提出疑问,然后专家通过层层验证的方法对问题进行解释。而在解释的过程中如果触及到新的知识点,嘉宾或者主持人又会提出新的问题。大悬念与小悬念环环相扣,让观众在悬念的引领下对问题的了解逐渐深入。例如在《守好“三高”饮食安全门》一集中,嘉宾带着自己认为低糖、低脂肪的健康食品跨过检测三高的“安全门”,门上红、黄、绿三盏灯则代表高、中、低三种检测结果。检验结果不是随着嘉宾过了安全门就马上出来,而是进行了加密,以及慢动作回放等多种方式延长悬念的时间,经历一个较为曲折的过程后才公布,引发观众对未知结果的期待,增加节目的粘性。

同时节目组善于采取 “熟悉陌生化”和“陌生熟悉化”的方法设置悬念。前者是通过对我们相对较为熟悉的事物对其进行陌生化处理来达到,后者则通过对我们来说相对陌生的事物进行熟悉化从而实现拉近观众距离的目的[5]。例如《结石传言大揭秘》中,有人认为牛奶中含有丰富的钙质,容易诱发肾结石,但这其实是一个误区,经过专家的讲解,人们知道了人体对于钙的吸收,有自动屏蔽的关键机制。即使喝过量的牛奶,钙的吸收量也不会成倍地增加,血液中、尿液中的钙离子含量还会维持在稳定状态。节目以“熟悉中的陌生”设置了一个悬念,提高了节目观赏性。

四、张弛有度的叙事节奏